Friday, April 30, 2010
华人不懂得感恩!
刘继方专栏 (刊登:30/04/10)
如果你对依布拉欣阿里最近的一些大动作,包括身为反对党议员却炮口对准自己人,更夸张的是日夜关心国阵流失华人支持等课题,感到不解,那就得先了解他在巫统时的风光岁月。
曾 经被视为老马的“契仔”、在巴西马国会选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所“引进”的沙罗大桥工程因叫价惊人却“照样过关”的依兄,在老马下台后成了“遗孤 ”,结果最后搞到被巫统赶出大门,之后再靠回教党“找吃”,打赢了巴西马国会,再来就过桥抽板,回头向回教党领袖开炮。
一个在丹州已经被回教党形容为“政治叛徒”的政治青蛙,被逼跳到另一片田地。果然,还是给他找到活路,转身变成了土著权威组织的主席。
依兄靠着马来特权的幌子,成功塑造其激进形象,开口闭口毫不客气的指责华人对国家“不忠”,不会感恩,讲到马来人多么礼让,牺牲,仿佛许多利益被华人瓜分了。
他是一个很会造势的人,带领着大班马来人让巫统另眼相看,虽然发表了许多责怪华人并含有一定程度的极端言论,但纳吉到目前,仍未对他“哼”一声。
乌雪补选过后,他更不必花费任何本钱就开声炮轰华人不支持国阵,不会感恩,政府应惩罚华人。
请别被他的话吓呆,若大家回头看看他的来时路,回教党无条件(没逼他入党)让他作国会议员,他都可以“反骨”,因此,他反过来指责华人不会感恩,也不过反映出他的脸皮有多么厚罢了!
首相在移交300萬令吉支票給叻思華小董事部时強調,“我要駁斥指華人沒有全力支持國陣,所以不用撥款給華人的言論”。
纳吉这番话其实对依布拉欣阿里之前的言论有所保留。他虽然駁斥指责却不愿意指名道姓,是不是意味着他还是不想得罪依布拉欣?
土著权威组织或许成功为巫统拉拢马来人的支持,但在华人眼里,如果国阵没有明显与他切割,恐怕来届大选华人票流失,就不只三分二那么少了。
Wednesday, April 28, 2010
下个礼拜会吉兰丹博物院官员
Mid Valley里的榴莲
凌晨时刻谈古炮
Monday, April 26, 2010
德总青第2届理事
查账 :廖伟利 ,李德显
哥市掀起“搜炮”趣
星洲日报獨家/洪維聰
(哥打峇魯24日訊)又有市民提供近30年前的舊照,証實哥市蘇丹依斯邁柏特拉機場擴充之前,機場前面也有一尊古炮。
市場營業員林孫樺提供了一張他在5歲或6歲,與哥哥坐在一尊古炮上的舊照片。
他說,當年,他的父親因為工作關系,不時得搭飛機到吉隆坡去,他和哥哥去送機時,都對一尊擺在機場外的古炮很有興趣,所以,當年也拍照留念,保存至今。
“部落格劉繼方等人最近展開研究哥市清朝古炮的系列報道,令我想起了機場的這一尊古炮,只不過,當年的那尊古炮好象是英式的,不知道與劉繼方等人正在搜尋的古炮有沒有關系?”
他也透露,日前已在网上瀏覽了音樂人駱虎為喚起人們保護歷史文物古跡而特別拍攝的古炮短片,覺得這輯短片相當不錯,值得推荐給朋友觀賞。
他發現好几名年輕朋友都加入了劉繼方的搜炮陣容,也希望搜炮小組再次“出動”時,能隨同他們出外考察,就當作是業余的興趣。
哥市古炮系列報道,也令人把來歷有代考察的古炮,與泰南林姑娘廟聯想在一起。
為丹那美拉育正華小2005-2009年校刊《續緣》撰文的該校校長蕭志強透露,他在校刊里附錄了名為《紅土縣樂源島尋根溯源》的文學報道,詳述了該縣Pulau Raya(譯為樂源島)的歷史。
他說,明、清朝代被派遣下南洋的漢人,大多數都在泰南的林姑娘廟落腳,跟泰裔姑娘成親後乘船南來吉蘭丹等地,落地生根。他相信,哥市古炮應該是那個年代遺留下來的古董。
网民馮國良提醒說,清朝古炮為何出現在吉蘭丹,別忘了隔鄰的泰南有個叫林姑娘的墳墓旁,有個未建成的回教堂。這位林姑娘的哥哥,正好就是個被請到泰南制作大炮的清代人。
“吉蘭丹的王族和泰南人有密切的關係,以此聯想古炮的來源,應該有跡可尋。”
無獨有偶的是,根据林姑娘廟的歷史顯示,林姑娘的哥哥名為林道乾,哥市几尊古炮則刻有“炮匠林朝通”的名字,都是林氏漢人,是否有關聯,就得查証了。
Sunday, April 25, 2010
说与不说,没两样。
{据星洲日报报道,吉蘭丹中華大會堂署理會長黃保俊週三(4月21日)將兩尊古炮被遺棄在哥市東姑阿妮斯公園的事件,向丹州博物院機構主席法茲末反映之後,獲得對方正面的關注,近日內將派員到該公園檢查古炮。也是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副會長的黃保俊,週三親自撥電法茲末,對方顯然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不過,他非常關心這兩件歷史文物,所以,決定派人去探個究竟。” 由於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目前有收藏一些歷史文物及文獻,當他試探性的詢問法茲末,是否能讓該協會保存上述古炮時,法茲末則說,如果證實是歷史文物,丹州博物院機構將負責管理。}
看了该报道,我的后感是:1. 一路来博物院机构是有华人代表在其董事部,应该会注意到华文报已经一个星期好“大声”的报道相关古炮事件.到现在才发现有此事,才要(听好来。。是将会检查)派人去查看?这不是像蔡振辉所说的“后之后觉。”??
2. 博物院顯然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最新的事件,就当还来不及发现。可是在Taman Indera及Jabatan Kastam(河边)外的各两尊清代古炮不是才摆上去的,它被当“美化”品至少超过10多年,应该是够时间发现了吧?试问博物院对它作过了怎样的保护行动?
3. 如果證實是歷史文物,將負責管理。这句话 实在给我太多疑问,如果真的积极进行任务,就不会等到检查那被丢弃的两尊古炮罢了,而是很久之前已经为那些“流浪”在路旁的古炮进行检查,也许那些古炮如今已是保留在博物院里头的物价之宝了。很感谢吉兰丹中华大会堂署理会长黄保俊的关心及直接联络当局负债人,但有点可惜的是, 于他重量级身份亲自做出“投诉”,该局也只不过给了如此马虎的回应。
还是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说的话比较实际:“他們很積極,我在此要向他們致意,並向他們說,辛苦了!”
星洲日报也报道说黄氏強調,保護歷史文物及古跡本來就是大家的責任,不分彼此。古炮方面的研究是拿督黃昆福醫生到已故的鄭和祥,到現在的劉繼方和一群年輕人,都是一种文化傳承,對該協會致力在丹州設立“吉蘭丹華人歷史文物館”的努力,注入了鼓舞激素。
他計劃在近期內與劉繼方等人取得聯絡,針對古炮課題互相交流。
我在此也对黄老师说声谢谢。
历史文物“死”在丹州 !
实话,不是因为最近发现宝贵的清代古炮根本不被当局“放在眼里”,而事实上真的有别的历史遗物也受一样的对待。
看看这一堆堆野草, 也有些垃圾在角落间,以逻辑的分析,这些野草不可能是一两天长出来的,这些垃圾也不是刚刚被丢在此。
这座洋灰“八卦宝城”的围墙原本装饰四盏集光灯(四个 角落,每角落一盏),但如今看到的是三个角落的集光灯已不翼而飞,只留下绑锁集光灯的铁片及被剪断的电线 。
根本没人理会满地野草,最多只让人眼痛, 但没人处理那些“开口”的电线恐怕会惹悲剧,因为哪里经常有小孩玩耍。
到目前,我还没确定到底是哪个政府机构负债保留及美化该“八卦宝城”(其实这样叫做保留与美化吗?),但单看围墙外设立的说明牌,真的令人顶不顺 , 多么简单的说明写着Sejarah, Tugu Peringatan, Perang Dunia Kedua. (第二世界大战纪念碑历史)这到底要讲什么?
草草了事,根本没认真列出详细说明,而且很确定的是,这不是什么纪念碑,它可是第二世界大战的历史文物, 兵士躲在里面监视敌人的行动。目前,除了在Pengkalan Chepa回教堂旁这一座,仍有另外两座此类“八卦宝城”日前被发现在Pelangi Mall旁(被当废物,没被保护,曾经被滥用为杀鸡所),还有一座在Pantai Sabak,不过如今已被大海淹没。(更新4:25 /25.4.2010:谢谢南洋商报记者林慧珍提供质料,我所谓的Pantai Sabak其实是Pantai Pak Amat)。
历史文物被如此对待,所以州政府或博物院都没有最好的理由来推责任,如果说是州政府的权力范围,难道后者也没有任何行 动,就这样让历史文物溃灭。
或许该局认为,坏了溃了都没问题,因为如果下一代真的对这历史文物感兴趣,那么到时候才来建一座模型“八卦宝城”不就行了吗。
Saturday, April 24, 2010
下午再见大家
Friday, April 23, 2010
希望你遇上好记者 (南洋商报,刘继方专栏)
刘继方专栏 (刊登:23/04/10)
“他的新闻你登得这么大,我的新闻却砍头砍尾,又没有图片。你们这些记者根本没有职业道德。”
报界朋友对以上的投诉已见怪不怪,有时候甚至也懒得去解释。
无论如何,害羣之马在任何行业里都是免不了的,有的记者采访时往往都抱着“不情愿”的态度,尤其对自己“顶不顺”的人或事。
其实,被视“超人”的记者,大家都忘了他们毕竟是凡人,只不过有时对事情早点洞悉而已。
所以说,采访时,到底是蜻蜓点水?还是打破沙锅“挖”到底?这全看记者本身的心态。
同一个新闻发布会,同一个人物讲话,偏偏报道比起来却大有差别。
其实,报界也会出现“擦鞋仔”,凡他崇拜的,好感的,有关人士的新闻发布会永远都不会缺场,管他好料、不好料,每天重炒一篇,对他来说,都是精彩的。
但别当读者是笨蛋,看多了,他们心里也有数的,所以别怪外界对这类记者另有看法,包括出现“傀儡”,“擦鞋仔”等指责。
有些人也自视过高,通常都会拒绝所谓商业性新闻,理由是没刊登广告,不过,有些商店、酒店,从年头到年尾完全没给过任何广告,却一样积极地采访。
当然,有些事实不能公开讲,就如贪污事件所谓的“mau selesai sini?”对白,已经成了民间文化,也就没有多少人吃饱闲空端着证据去投诉,搞不好回头还要为自己添麻烦。
记得日前有人说,警察有好的,也有坏的,记者也不列外,都是凡人。如果他不“赏脸”,可能你还没遇上好记者,或许,这样的安慰自己,你会过得好一点。
Thursday, April 22, 2010
白色的道别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丹马华上议员人选,6月出炉。
通常一位表现好的领袖可以被再受委多一届,不过于当年总会长,黄家定给于吉兰丹马华一个妥善的安排(再加上丹马华已经30年没有上议员),那就是黄祥辉只被受委一届。如此的内部“协议”明显的不让马华好领袖被边缘,也就说这“协议”不只给于最特出的领导人机会任上议员一职,而且该人选也未必来自同样的区会。
所以,丹马华上议员在这8月换人的话,不表示阿辉哥做得不好,而是任期有限。跟据一般的委任,推荐人选名单很可能最迟在这7月之前提呈于最高元首,而马华内部通常在 6月期间就经有了人选的决定。(丹马华上议员人选是总会长的权利)。
以丹马华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一届的上议员想必是落在哥打巴鲁区会,这也是为了配合下届全国大选而强烈突出马华在丹州的唯一候选人。很明显的一个大选“画面”是,所谓的马华选区是在哥打拉马Dewan Undangan Negeri (DUN)Kota Lama,而传统分配的候选人都是来自马华哥打巴鲁区会。
如果丹马华在下一届大选没有做出反传统的遴选候选人,我想大家都心里有数那一位领袖将获得双喜临门的“收获”,先被委任YB Senator然后再向选民争取为YB DUN Kota Lama。在先恭喜你,未来YB。
交通部长你是在报复吗?
Tuesday, April 20, 2010
怕怕。。。古炮有“主人” ?
昨天的“寻炮”行动又有额外收获,第一,两名陌生马来同胞看到我们在Taman Indera外记录两尊清代古炮的长度,宽度,及炮口,还于粉笔轻涂该炮表面,好奇的走过来看。当他了解我们的目的后,便告诉我们在靠近Kg Binjai某人的住家外一有一尊相似的大炮。第二,当我们在Jabatan Ukur范围里也记录了两尊相信是来自英国古炮。当儿,一位马来同胞也给了我们一些“新质料”指在唐人坡Lorong Gajah某位王族住家庭院也有两尊古炮,但他未能确定是否来自清代。第三,Jabatan Ukur的保安员告诉我们,古炮可能有“主人”。据说,那两尊古炮被动移的第二天就有人在该局办公室能突然间晕倒。他说,那古炮的原位附近有些人是不敢单独留步,有人投诉曾经被“无形手“扭下体,也有人看过大黑影呼叫某人。他本身也遇上怪事,在某个下大雨夜晚,他明明听到脚步声,但看不到任何人。问他是否会改行,他说没怕过。
駱虎號召网友支持保護古炮運動
作者:洪維聰
(哥打峇魯19日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炮卻被人棄之不理,任由日晒雨淋而慢慢腐蝕,令音樂人聞之氣結,決定以哥市古炮為題材拍攝短片,希望在网上喚起政府和人民關心歷文文化遺產。
也是專業錄音師的駱虎通過劉繼方的部落格文章,對哥市古炮謎樣般的歷史,產生了莫名的興趣,發現這些應該擁有歷史地位的文物,猶如垃圾般棄在公園一角,心里無名火起。一些在旅遊區的古炮,也沒有得到完善的保護,炮台和炮口塞滿垃圾。
“我不知道我能夠為修复這些古炮做些什么事,不過,我一定要有所行動。”
后來,他決定以DIY的方式,替古炮拍攝短片,並將上載到自己的面子書,號召网友支持劉繼方與“戰友”們保護古炮的運動。
駱虎曾經跟隨電視台的拍攝隊伍,制作丹州鄉土尋根的電視特輯,所以,拍DV的興趣因此油然而生。
昨天,他就邀約部落格劉繼方出外尋找古炮,一個下午拍下來,就看了12尊古炮,包括其中兩尊被遺棄在東姑阿妮絲公園里的長型古炮。
开始行动,找齊72尊古炮的所在地


星洲獨家
作者:洪維聰
(哥打峇魯19日訊)從昨天開始,《龍文長江》部落客劉繼方已展開尋找丹州歷史研究學者拿督黃昆福醫生10年前清單列出清代華人商船在哥打峇魯留下72尊古炮下落的工作,並發現了几尊刻有中文字的古炮!
他今日披露,《星洲日報》昨天獨家報道讓讀者深入瞭解哥市古炮的情況后,他一直等待了解相關歷史的人士與他聯絡,惟暫時沒有任何聯系。
他感嘆說,自認是維護華人歷史的前鋒人士很多,惟都是紙上談兵多過實際行動。
不過,令他欣慰的是,他昨天下午帶著小兒子劉譯天(初中二學生)出發到拿督黃昆福醫生列明古炮位置的地區時,几名年輕朋友,包括音樂人駱虎、德青團團員陳大宏、市議員蔡振輝等人反倒興致勃勃,要助他一臂之力,找齊72尊古炮的所在地。
也是吉蘭丹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團長的劉繼方在10年前曾經訪問黃昆福,談論關於丹州大炮的歷史。當年,黃昆福交給他一份清單,顯示一些大炮是清代華人商船所留下,而1996年間歷史研究家的紀錄顯示,最少有72尊大炮遺留在哥市14個地點。
劉繼方昨天重返東姑阿妮絲公園,拍下兩尊被人遺棄在公園里的古炮。這里也列下他們在其它地方得到的收獲:

●巴萊柏沙王室正門外:4尊古炮,至少有3款种類,其中一尊刻有“1686”的數字,不確定是不是年份.
●英德拉公園正門兩旁:2尊古炮,刻有華文字,惟字跡模糊.

●皇家碼頭旁邊正在重建的關稅局正門處:2尊古炮,种類不一樣,其中一尊刻有華文字.
●獨立草場正門兩旁:2尊古炮。
副文
────
本報的剪報記錄,終於“還原”了英德拉公園正門兩旁2尊刻有華文字古炮上的字跡內容,靠近炮口的內容如下:
道光廿一年仲冬
奉
閩浙總督部堂顏
欽差大臣怡良造
福建巡撫部院文
福建布政司曾督 八百觔
炮口后半段的字跡則是:
福建延建
邵道載
署閩浙督中協
鎮徐 監造
鑄炮匠 林朝通
根据本報1998年1月9日的報導,哥市土地測量局及英特拉公園處,分別矗立了10尊擁有166年歷史的清朝大炮,而引起當時85歲的退休德國歷史教授傅吾康到哥市來探個究竟。
傅吾康是在謝愛萍博士的陪同下,拜訪當時擔任吉蘭丹皇家博物院董事兼古董選擇收購委員的黃昆福,陪同者尚有已故歷史研究工作者鄭和祥。
Monday, April 19, 2010
市议员,蔡振辉今早到场观察。
前天的贴子“请让市民安心的做运动”(http://mydragonart.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html),今早获得哥打巴鲁市议员,蔡振辉注目并于7.30抵达Taman Tengku Anis观察与确定“龙文长江”所提到的公园里烧垃圾的情况。他也当场于手机拍摄四个烧垃圾地点,并表示将写报告及反映给市议会。他个人认为,公开烧垃圾不是处理垃圾的好方法,更何况是在大家做运动的公园里。他告诉龙文长江,他会积极的跟进市议会接下来的措施,也希望事情可以尽快解决,好让市民不再这公园里吸污染空气。蔡氏的及时反应和正面看待市民问题,本部落格在此道谢。
-------------------------------------------------------------------
Saturday, April 17, 2010 请让市民安心的作运动
Taman Perbandaran Tengku Anis,这里是哥打巴鲁市区里唯一的公共公园,是市民作运动,尤其是晨跑的好去处。每天早上都有大约200位市民到此作运动,包括跳aerobic, 打太极,“拉根”等等。设立在繁忙的城市边围,这里的小型水上乐园每逢周末大多数都是爆满的。最重要的是环境舒爽,空气新鲜。好可惜,有点美中不足的是管 理层(哥打巴鲁市议会)没有做足打理这公园,导致处理垃圾尤其是枯叶有所不当。观察发现这公园里至少有三个地点被当“垃圾场”,而公开烧大量的枯叶及树 枝。每当枯叶太多的话,大火也会烧入泥土并且会冒浓烟至两三天。因为这些“烧垃圾场” 正好是在“跑道”旁,所以晨跑的人每当经过这里都被逼吸进毒烟。这种情况以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情景,一直以来没有改善过。难道市议会本身允许这类处理垃圾 方式?
自认维护华人历史, 但是纸上谈兵容易。。。
"如何“对待”72座清代大炮 ?", 龙文长江于13Apr贴上这文章,而星洲日报在昨天于独家报道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整个情况,但至下午还是没有获得哪些深爱华人历史的人士惠问,虽然自认是维护华人历史的前锋人士很多,可是纸上谈兵容易过实际行动,挂个名字无所谓。。。谅解。
看看这几个年轻人(我例外)的积极行动追踪关于清代古炮的最新质料。于昨天下午5点至7点,我们终于有个最基本的肯定,被丢弃在Tg Anis公园里的两尊古炮之一是来自中国清代。
我将于今晚或明天在本部落格宣布更详细进展和发现,包括图片铁证。不过,先来给大家看看昨天我们行动的小插曲,一起来思考当局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态度与市民的乱丢垃圾文化。
Sunday, April 18, 2010
百年古炮被当废铁隨意棄 !
星洲日报獨家
作者:洪維聰(哥打峇魯17日訊)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古炮被隨意棄置在哥市東姑阿妮絲公園里,再次引起關注丹州歷史的人士注意,而本地部落客今日公布丹州歷史研究學者拿督黃昆福醫生10年前親筆列出清代華人商船在哥打峇魯留下72尊古炮的位置名單,促請政府馬上采取具体行動保護國家文物,別讓古炮歷史留白!
也是吉蘭丹中華大會堂青年團團長的劉繼方今日告訴《東海岸》,大約10年前,他曾經訪問黃昆福,談論關於丹州大炮的歷史。
當時,在哥市內不難看到古炮,英德拉公園、丹州關稅局、峇萊柏沙王宮、勾球場等,都有古炮矗立。
他還記得黃昆福的記錄顯示,這些大炮是清代華人商船所留下,而1996年間歷史研究家的紀錄顯示,最少有72尊大炮遺留在哥市14個地點。
大多數都被擺在博物館外,政府部門外,王宮,花園及交通圈當“裝飾品”。
“其實,這些大炮不但是歷史證物,它更應該是被政府保護的國家遺產。”
他日前在其部落格“龍文長江”(http://mydragonart.blogspot.com/2010/04/72.html)里展示的兩尊古炮圖,大小及款式明顯不是同一類古炮。
不過,他卻發現,這可能是歷史文物的古炮,卻被當成“爛鐵”似的丟棄在東姑阿妮絲公園,並且,相信已被遺棄一段日子,沒人理會,也不知古炮是從哪一個地點移到公園里。
國家檔案局(策劃和管理)副總監山絲雅昨天說,國人缺乏愛惜及收藏歷史文物的意識,導致民間流傳的許多具歷史價值和意義的文物,包括明信片和海報被人們丟棄和摧毀。
劉繼方今天因此促請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帶動全員,發起保護這些歷史文物的工作,同時主動向有關政府單位作出爭取。
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崇銳今日指出,拿督黃昆福醫生列下擺放古炮遺址的名單,是一份重要的史料參考,應該受到重視。
他慶幸也是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員之一的劉繼方,保留了當年黃昆福的筆跡記錄。
不過,他也坦承,該協會不曾在古炮這一個項目里,作過深入的歷史考查,不過,古炮被隨意棄置在哥市東姑阿妮絲公園里的事件卻應該引以為鑒。
“我不確定,一個民間組織在保護文物方面所擁有的權限範疇,不過,我們愿意多了解古炮的來源,讓它得到應有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