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4, 2011

“吵闹的华人” (南洋商报,刘继方专栏)

刘继方专栏 《继破方框》
洋商报,刊登14.01.2011

一本大约于40年前出版的文学小说《连环扣》(INTERLOK)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议,只因为有人以政治眼光看待这本文学大作,把它政治化。

今年被启用为中五马来文学课本的《连环扣》,第211页与220页内容确实出现“贱民”(Pariah)字眼。

虽然这个来自印度社会的字眼,是描述该社群中低下层的人民,不过,故事内含完全没有任何侮辱印裔的意味。

这本书主要描述当时漂洋过海到马来亚,为寻求更好生活的印裔社群;小说重点更是环绕在19世纪初期,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如何的在这片国土上,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至到国家独立。

因此,看东西要看全套,任何人以“断章取义”的方式来诠释这个字眼,都有兴风作浪之嫌。

也就是说,如果单以这个字眼来称呼任何人,就算不是印裔,也会引起严重的争议,因为这字眼确实有侮辱及贬低他人地位的意思。

如果政客要制造乱象来提高知名度,根本不愁没有字眼或例句。

举个例子,有句马来俗语“Seperti Cina Kayuh Perahu”,形容很吵。这是因为古时的马来人把当时华人划大或长形的船只时,喊口号及接力的“吵闹”声,列入他们的“文学字典”。

再举另一个例子。据回教的律法,一名男子若把妻休了,就算后悔想将妻子重娶,也不能立即这么做;他必须先找来一名“Cina Buta”娶他的“前妻”,再休,该名男子才可以与前妻再婚。

所谓“Cina Buta”,不是指瞎眼的华人(或许当时真的有位瞎眼华人“替人娶妻效劳”),而只是指“替代”他人,或“成全”大局的意思而已。

这些形容词或俗语,与《连环扣》里“贱民”字眼的“敏感度”,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蓄意挑起政治课题,可能某个“华人团体”,又会威胁要烧掉马来文字典,再闹一番!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有时候感觉奇怪!为什么马来人喜欢把华人的习俗看成那么大!那么夸张?最近闹回教堂的声量很大!那的确是!真的是!为什么我们在筹办活动我们必须准重市议会的规册?声量不准超过多少多少音贝!而回教党的却可以?宗族课题一旦闹上!我们华人永远还是吃亏!永远还是第二等公民!无奈!!!!